这是庆阳市庆城县驿马镇一处人工造林点(6月1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梁军 摄
天高云淡,行走在子午岭林荫小道,鸟语虫鸣,又见锦鸡振翅、兔跃于林。清风拂动草木,仿佛绿色的碧波荡漾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子午岭是黄土高原中部面积最大、保存最为完整的落叶阔叶天然次生林,如一叶“绿肺”。
“瞧瞧这林子,谁来了不得说声好。”正在林间巡查的护林员薛敬锋看着这片茂林,感慨万千。
“我在这片林子里长大,对这里的感情很深。”53岁的薛敬锋是三官桥森林资源管护站站长,也是名“林二代”。管护站位于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合水分局蒿咀铺林场,薛敬锋从小就在林场成长,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很是熟悉。
这是子午岭林区蒿咀铺林场一景(6月1日摄,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梁军 摄
然而,曾经的家乡并非这般绿荫遍野,他的童年总是与风沙、黄土为伴。
庆阳市地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,北部与毛乌素沙地接壤。20世纪80年代调查数据显示,庆阳市年入黄泥沙量达1.684亿吨,占黄河流域入黄泥沙量的10%,黄河里的十粒沙有一粒来自庆阳。
水土流失不仅带来各种地质灾害的风险,也在不断侵蚀着人们世代生活的土地。记者在环县甜水镇何塬村采访时,遇到一处废弃多年的院落,只见风沙压着墙头,屋内空无一人。“20世纪80年代,因为生态退化,风沙快要掩埋这户院墙,这户主人无奈举家搬迁了。”甘肃省环县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姚志勇说。
这是环县甜水镇一处因风沙侵袭而废弃多年的院落(6月2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梁军 摄
这是环县甜水镇毛乌素沙地边缘一处防沙治沙点(6月2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梁军 摄
为了治理生态,当地2013年启动实施“再造一个子午岭”工程。庆阳市林草局造林绿化科科长赵亚平告诉记者,截至2020年底,庆阳市范围内累计完成人工造林730.85万亩。
53岁的“山林设计师”邢立琼是庆城县林业局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主任。从1991年起,为了完成林地勘察及设计工作,她背着画图工具,不知翻越了多少个山头,走过了多少道黄土坡。
经年累月地爬山下坡,让邢立琼的膝关节磨损严重。接受了两次手术,现在上下楼梯依然困难,但她从没叫过苦,“家乡天蓝了,山绿了,这一切就都值得”。
而今,人工林与自然林相连成片、相映成趣。经过将坡面植被恢复与塬面径流调控、沟头沟岸加固防护、沟道水沙集蓄相结合,当地构筑起解决水土流失的“四道防线”。
这是庆阳市子午岭自然保护区一景(6月2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梁军 摄
据庆阳市水土保持管理局统计,截至2022年底,庆阳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.56万平方公里,年入黄泥沙量减少7200万吨。同时,环县毛乌素沙地边缘12个乡镇的风沙侵害也得到有效遏制,沙化土地和沙化程度呈下降趋势,实现了从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的转变。
“我在这里长大,这片森林就是我的家。”每当有人问起薛敬锋的坚守,他总是这样回答,“过去光秃秃的荒山上现在都是树,空气好了、风沙少了、降雨多了,谁住着都舒心。”
标签: